大阪萬博|這場世界博覽會,為誰而辦?

2025-09-07

總監在大阪萬博,讀空間的語言 EP01

走進萬博,大部分館的體驗以日文語音為主。
那一刻,我心裡閃過:這真的是世界博覽會嗎?怎麼感覺更像日本自己的展覽。

跟我原本的想像完全不同。
看到這麼多來自各地的臉孔,我期待在不同的國家館能聽見當地語言,
那樣才有萬國交流的感覺。
結果一路走下來,導覽、字幕、互動,
整體還是以日文為主,落差大到讓人瞬間出戲。

英文雖然是世界通用語言沒錯,
但這次萬博辦在日本,旁邊就是中國和台灣,
理應能預想有大量中文使用者來參觀。
然而實際走下來,能看到中文的館卻不多。

後來我開始思考:
萬國博覽會的目的,會不會和我以為的不一樣?
它更像是主辦國對國民的教育,而不是國際來訪者的交流
畢竟地緣之便,當地居民的人數一定遠超過外國旅客。

最明顯的例子是在泰國館
他們用歌曲教大家泰文打招呼的用語,對應的解說卻只有日文。
還有荷蘭館
看起來是歐洲人的臉孔,卻用一口流利的日文做介紹。
那一刻我才理解,
這場萬博更像是全世界對日本說話,而不是各國彼此交流
因為我不是日本人,所以很容易感到格格不入。

雖然現在翻譯軟體很方便,但邊體驗邊翻譯,感受還是會大打折扣。
這或許就是國際活動裡最重要、卻也最難的一個課題~
要先弄清楚誰是主要受眾,再思考如何在不同語言與文化之間,
讓每個人都能被真正邀請進來。

但如果以這個角度來看,
這次萬博若鎖定的主角是日本當地國民,
那語言的設計就完全合理。
只是因為我是外國人,才會感覺到那份失落~
畢竟,我可能不是主辦方設定的受眾。

這裡保留與設計有關的深度沉思。
那些更生活化的片段,會在總監的個人社群出現。

IG:@lilin.lan
FB:藍立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