義大利|奧爾維耶托的地下城

總監在義大利,讀空間的語言 EP06
地下城的第一口涼風
走進地下城,最先感受到的不是視覺,而是觸覺。
外頭正是盛夏,曬得人眼睛都睜不開,
但一腳踏入洞窟,空氣忽然涼了下來,像天然的冷氣。
這裡的凝灰岩有天然的恆溫特性,
幾百年前的人就懂得善用地質的恩賜,好厲害啊~
城市的地下智慧
奧爾維耶托整座城蓋在岩壁上,地表有限,於是人們把智慧往下鑿。
儲糧、水井、避難,一切井然有序。
甚至連養鴿子也搬到地下:洞窟裡開滿了小洞,一層又一層,成了「鴿舍」。
那時候,鴿子不只是信使,更是糧食的保障。
家族掌握了糧食,就等於掌握了財富。
地下的加工設備
有趣的是,現場還保留了古老的加工設備。
圓形石磨,用來把穀物磨成粉,做成麵包。
木樑加螺旋的壓榨機,用來榨橄欖油或葡萄汁。
在地底下就能完成從儲糧到加工的全套系統,讓城市即使在被圍困時,也能自給自足。
空間的歷史痕跡
在地下城裡,還能看見不同時期的建造痕跡。
像早期的空間,天花板甚至做了帶造型的斜屋頂,
這代表著,在那個年代,人們對「美」的追求,即便在功能空間裡也沒有缺席。
但隨著城市發展,後來新開鑿的區域就完全不同了。
裝飾被省略,只留下實用的石磨與粗獷的牆面。
美感讓位於效率,反而凸顯出人們面對生存壓力時的取捨。
地下與地上的呼應
地上是金光閃閃的大教堂,地下卻是這麼務實的城市機能。
奧爾維耶托就像一個立體的城市教科書:
地上寫的是信仰與榮耀,地下藏的是生存與智慧。
兩者拼在一起,才構成了一座完整的城市。
設計師的思考
我一邊走,一邊想:如果今天在現代室內設計裡,用凝灰岩打造一個酒窖或展示空間,
是不是也能自然保持恆溫恆濕,省下機械的能源消耗?
原來「永續設計」不是新發明,而是幾百年前的人早就留給我們的答案。
現在的延續
特別的是,奧爾維耶托現在還有不少住家或餐廳保留著地下室空間。
這次雖然沒能在那樣的地下餐廳用餐,
但我暗暗想著:下次再訪,一定要坐在地下城裡,邊品酒邊體驗這座城市的另一面。
這裡保留與設計有關的深度沉思。
那些更生活化的片段,會在總監的個人社群出現。
IG:@lilin.lan
FB:藍立琳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