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行中的設計觀察

世界不只是風景,它是設計師的現場教科書
我把每一次的旅程,看成一場設計閱讀

今年的大阪萬博,有個很明顯的現象:
幾乎每個館,都有互動裝置
有的簡單,有的精緻,甚至比展品本身更吸睛
這代表什麼?

科技的進步

正在讓「互動」成為空間設計的標配
我觀察到另一個關鍵:
在這個資訊爆炸、AI 隨手可得的時代
文字、圖片、影片都能在網路上看得到
反而是「現場互動」這件事,變得無法被取代
那些最熱門的展館,幾乎都有同樣的特徵~
你必須動手、感應、甚至用身體去體驗
那種即時回饋與五感共鳴
才是真正吸引人的部分

手持式互動裝置
像是住友館、電力館、荷蘭館
觀眾必須「拿著」才能啟動體驗
手上的裝置就像一把鑰匙
帶你一路探索不同的內容

在居家空間
互動帶來的是便利與情感
燈光隨情境轉換
回家自動響起的音樂
甚至家具能依姿勢提醒你伸展
家,不只是被動的容器
而是會「回應」我們的生活

在商業空間
互動更是創造話題的武器

走進萬博,大部分館的體驗以日文語音為主。
那一刻,我心裡閃過:這真的是世界博覽會嗎?怎麼感覺更像日本自己的展覽。

跟我原本的想像完全不同。
看到這麼多來自各地的臉孔,我期待在不同的國家館能聽見當地語言,
那樣才有萬國交流的感覺。
結果一路走下來,導覽、字幕、互動,
整體還是以日文為主,落差大到讓人瞬間出戲。

英文雖然是世界通用語言沒錯,
但這次萬博辦在日本,旁邊就是中國和台灣,
理應能預想有大量中文使用者來參觀。
然而實際走下來,能看到中文的館卻不多。

後來我開始思考:
萬國博覽會的目的,會不會和我以為的不一樣?
它更像是主辦國對國民的教育,而不是國際來訪者的交流
畢竟地緣之便,當地居民的人數一定遠超過外國旅客。

最明顯的例子是在泰國館
他們用歌曲教大家泰文打招呼的用語,對應的解說卻只有日文。
還有荷蘭館
...

地下城的第一口涼風
走進地下城,最先感受到的不是視覺,而是觸覺。
外頭正是盛夏,曬得人眼睛都睜不開,
但一腳踏入洞窟,空氣忽然涼了下來,像天然的冷氣。
這裡的凝灰岩有天然的恆溫特性,
幾百年前的人就懂得善用地質的恩賜,好厲害啊~

城市的地下智慧
奧爾維耶托整座城蓋在岩壁上,地表有限,於是人們把智慧往下鑿。
儲糧、水井、避難,一切井然有序。
甚至連養鴿子也搬到地下:洞窟裡開滿了小洞,一層又一層,成了「鴿舍」。
那時候,鴿子不只是信使,更是糧食的保障。
家族掌握了糧食,就等於掌握了財富。

地下的加工設備
有趣的是,現場還保留了古老的加工設備。
圓形石磨,用來把穀物磨成粉,做成麵包。
木樑加螺旋的壓榨機,用來榨橄欖油或葡萄汁。
在地底下就能完成從儲糧到加工的全套系統,讓城市即使在被圍困時,也能自給自足。

空間的歷史痕跡
...

聖人雕塑:跨時代的混搭
走進奧爾維耶托大教堂裡,禮拜堂兩側就站著一尊尊雕像。
有的拿著十字架,有的抱著厚厚的聖經,腳邊還有象徵的動物,
好像在自我介紹:「我是誰!」
一眼望去,聖像幾乎都是中世紀的風格,聖人身穿長袍,莊嚴端正。
他們離你很近,就像在身邊靜靜守候。
不過,其中也出現了一尊文藝復興風格的聖像。
想到這座教堂橫跨三百年才建完,這樣的混搭好像也合理。
雖然有些突兀,卻更像是不同时代的流行元素並存,
在同一個空間裡留下了歷史的痕跡。

壁畫與彩色玻璃:信仰的漫畫書
牆面被切成一格格,好像一本巨大的漫畫。
一開始我完全看不懂,後來查了才知道,那是聖經故事:
天使報喜、耶穌降生、三博士來朝、牧羊人敬拜……
上方的彩窗透進光線,把先知和聖人照亮,與下方故事呼應著。
很聰明的設計,讓不識字的人,也能看懂信仰的故事。

...

一踏進教堂,氛圍馬上轉換
外立面的金碧輝煌留在門外,裡頭展開的,卻是另一種震撼。
不是華麗,而是一種空間本身的力量,讓人瞬間安靜下來。
33 公尺挑高中殿挑高除了象徵敬畏,也很實際:熱空氣往上跑,空間自然涼爽。
外頭烈日當空,裡面卻不悶不熱甚至清涼,讓人能舒心地坐著休息。
黑白相間的柱列與外牆黑白條紋像是塵世與神聖的交錯,推著視線一步步走向聖壇。
厚實的石牆,不只隔熱,也象徵著教堂內「人與神」之間的交融。

建築跟我說的話
一般哥德式教堂會用石砌拱頂,但奧爾維耶托的條件很特別:
城市蓋在火山凝灰岩山塊上,牆體也多用這種石材。
凝灰岩雖然好開採,但質地鬆軟,承重能力有限,不像花崗岩能支撐厚重結構。
我想,可能就是因為地基和牆體承重有限,建築師才做了折衷:

正立面在白與粉的交織裡,呈現聖潔與溫柔;
側牆則以黑與白的對比,提醒著塵世與神聖的拉扯。

義大利哥德的舞台感
在這裡,立面就像一幅「石頭舞台幕布」:
正面薄而高,金光閃耀、細節滿滿;
側牆卻低而素,黑白條紋像是背景鋪陳。
這種舞台感,讓人一靠近就被正立面的氣勢擊中。
但有趣的是,這並不是義大利教堂的普遍樣貌。
一路走下來,我只在奧爾維耶托和西恩納遇見過,
其他城市的教堂,不是更接近羅馬式,就是已經奔向文藝復興。
也因此,這份舞台感顯得格外特別、難得一見,成了我旅程裡最難忘的一幕。